-
江门首月外贸迎开门红 招商引资释放新动能
江门市年初外贸数据实现强劲开局,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元大关。海关统计显示,全市对外贸易呈现整体向好态势,私营经济主体表现活跃,外资企业投资信心增强,凸显区域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以下从五个维度解析江门外贸发展态势: 一、区域外贸协同发展特征显现 江门各区域外贸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除恩平市受特定商品出口波动影响出现暂时性调整外,其余行政区域均保持稳定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恩平市在进口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显示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这种区域发展差异恰是产业梯度转移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直观反映。 二、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一般贸易延续主导地位,占总量比重逾六成,反映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效果显现,高附加值环节占比扩大。值得关注的是外资企业设备进口激增134%,折射出跨国资本持续加码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布局,先进制造装备引进力度显著增强。 三、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主力军地位,贡献近半数贸易额。外商独资企业贸易规模占比超三成,两类企业共同构成"双轮驱动"发展格局。数据印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特别是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各类市场主体投资便利度明显提升,海关通关时效创历史最优水平。 四、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显著 机电产品保持出口主力地位,摩托车及零部件出口覆盖全球超150个国家和地区。新兴水暖卫浴产业集群出口增速领跑全省,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成效突出。农产品出口实现"优进优出",陈皮、禽肉等地理标志产品出口单价同比提升11%。 五、开放平台集聚效应增强 广海湾经济开发区、华侨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引资规模创季度新高,带动高技术设备进口需求。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速达28%,"一带一路"市场占出口份额首超四成。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速推进,保税物流进出口增长近五成,新型贸易业态成为重要增长极。 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背景下,江门市正着力构建"双向投资+多元贸易"协同发展新体系。通过强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外贸企业白名单制度、建立RCEP服务中心等措施,持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未来将持续深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探索建立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025-07-20
-
【江门招商】江门市首个“税务书屋”落户鹤山 打造税企共建新平台
江门市税务局联合多方代表在鹤山市举办税收宣传月活动,首个“税务书屋”正式启用,成为党建共建和税企沟通的新载体。此次活动聚焦减税降费政策落实,通过座谈会和实地体验等形式,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党建引领创新服务,“税务书屋”赋能文化建设 江门市税务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学习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鹤山市税务局办税服务厅设立首个“税务书屋”。书屋藏书涵盖党建、财税、传统文化等领域,为纳税人提供碎片化学习空间,同时作为党建共建阵地,强化税务部门与企业的联动。 二、多方联动共话减税,政策落地激发经济活力 活动中,江门市税务局组织人大代表、企业及行业代表参与“共话减税降费”座谈会,围绕政策优化、服务提升等展开讨论。与会代表结合实践提出建议,推动减税降费政策更精准服务企业需求,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 三、优化办税服务体验,打造便民利民新窗口 鹤山市税务局以“税务书屋”为载体,升级办税服务厅功能,通过文化浸润提升服务品质。纳税人可在办理业务间隙阅读学习,拉近征纳距离。现场还设置政策咨询专区,帮助纳税人高效了解最新税收优惠。 四、政府肯定创新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鹤山市主要领导出席活动,对税务部门落实减税降费的创新形式表示认可,强调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此举标志着江门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上迈出新步伐。
2025-07-20
-
【江门招商】嘉宝莉产业升级引领环保新纪元
江门市通过成功招商引资引入重点产业项目,嘉宝莉化工集团工业漆和油墨新生产基地建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该项目标志着企业在环保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环保标准取得重大突破 新型生产基地在江门市建成并进入实质运营阶段,其中核心环保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整个生产系统采用全密闭式管道设计,配套建设了多级废气回收装置,确保生产全过程符合国家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控制要求。特别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领域,创新性引入三重净化技术体系,使气体排放指标优于欧盟环保标准。该项目成为当地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标杆案例。 二、科研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超过2000平米的尖端检测中心已投入运行,配置了国际领先的材料分析设备集群。技术团队开发出水性树脂合成新工艺,使工业涂料VOC含量降低至行业平均值的30%。重点突破UV固化油墨技术瓶颈,研发产品荣获国家环保产品认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往年提升四成,形成23项核心专利技术储备。 三、市场布局呈现战略升级 工业漆事业部重点拓展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等高端应用领域,完成7大产品线技术升级。油墨事业部建立食品级包装印刷解决方案,通过国际安全体系认证。双事业部协同效应凸显,联合开发出防腐-装饰一体化涂层系统,中标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营销网络新增12个省级技术服务中心。 四、产能释放带动产业集群 生产基地一期工程投产后,与28家原料供应商建立绿色供应链合作。在江门市形成从树脂合成到成品灌装的完整产业链条,吸引5家配套企业落户化工园区。智能化物流系统实现周边300公里范围48小时精准配送,区域产业协同效率提升25%。 五、可持续发展规划启动 企业启动碳中和路线图编制,光伏发电项目已完成厂区屋顶覆盖率85%。水资源循环系统实现每吨产品耗水量降低至行业标准的60%。新建智能管理中心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优化,年均可减少碳排放量1.2万吨。计划三年内建成行业首个零废水排放示范工厂。 该项目全面投运后,年处理能力可达行业领先水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通过持续创新与环保投入,嘉宝莉不仅提升了自身核心竞争力,更为中国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成功实践。其技术革新成果将推动整个产业链向绿色制造方向转型升级。
2025-07-20
-
【江门招商】中银投贷联动助力江门科创企业融资新突破
江门市通过举办投贷联动直通车活动,为当地科创中小企业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有效推动招商引资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此次活动促成28家企业获得1.6亿元意向授信,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科技产业生态。 一、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破解融资难题 中国银行江门分行近期再次启动“中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直通车”专项活动,聚焦高新技术企业需求,采用“商行+投行”协同机制。活动现场集结银行、券商及投资机构,为31家参会企业提供债权股权融资、资本市场对接等综合服务。这种“一站式”对接模式已累计服务84家企业,近三年批复授信总额接近5亿元,实际投放资金约3亿元。 二、科技金融体系持续完善 自2017年起,江门市系统性推进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设立8家科技支行和2家科技小贷公司,并落地省级科技金融服务分中心。通过专业化机构网络,当地企业可享受政策咨询、融资担保、上市辅导等全链条支持。以中行科技支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近年重点支持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专利技术转化项目。 三、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成效显著 本次活动促成多家企业与投资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其中6家企业进入Pre-IPO辅导阶段。江门高新区某智能装备企业通过直通车平台,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启动股改程序。数据显示,参与过往三届活动的企业中,已有12家完成新三板挂牌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注册。 四、政策协同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江门市通过“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等配套措施,将政府增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当地科技局联合金融机构开发的“研发贷”产品,允许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获取流动性支持。这种政银企联动机制,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连续四年控制在1%以下。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加速,江门市正逐步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此次投贷联动活动不仅缓解了科创企业短期资金压力,更为培育未来“专精特新”企业储备了优质资源。
2025-07-20
-
【江门招商】江门鹤山口岸创新监管模式助力废五金通关
江门市通过优化口岸服务与强化招商引资,推动鹤山口岸首批废五金顺利通关,标志着当地进口再生资源业务迈入多元化发展阶段。此次突破不仅提升了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也为循环经济产业链注入新动能。 一、鹤山口岸实现废五金进口零突破 近日,江门检验检疫部门公布,鹤山口岸成功验放一批源自菲律宾的废五金,总重81吨,涉及金额6.2万美元。这是该口岸自2013年开展进口废物原料业务以来,首次拓展至废五金品类。此举填补了当地再生资源进口领域的空白,为后续金属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 二、基础设施升级支撑业务扩容 面对持续增长的进口需求,鹤山口岸于2016年底启动查验场地改造工程。原设施因处理能力不足停用后,新建的标准化场地仅用两个月便投入运营,配备智能化检疫设备和专业化分拣区域。硬件升级显著提升了通关效率,为2023年废塑料超22万吨的进口规模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动态监管机制防范环境风险 江门检验检疫局实施"前置检测+全流程追溯"管理模式,对废五金实施放射性检测、夹杂物筛查等12项指标检验。通过与企业信用评级联动,对高风险货物实施100%开箱查验,低风险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48小时内。近三年监测数据显示,口岸进口废物原料环保达标率保持99.6%以上。 四、循环经济产业链加速成型 随着废五金业务的启动,鹤山口岸已形成废塑料、废金属协同发展的格局。当地政府规划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引进20余家下游加工企业,预计年处理能力将突破50万吨。这种"口岸+园区"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制造业集群发展。 五、政策协同优化营商环境 江门市将口岸功能拓展纳入"十四五"贸易便利化专项规划,推出关税保证保险、快速验放等8项便利措施。2023年以来,已为相关企业减免合规成本超300万元。下一步将探索建立跨境电子固废交易平台,进一步促进再生资源合规高效流通。
2025-07-20
-
【台山市招商】江门新宁体育馆获国家工程金质奖 彰显建筑实力
江门市通过招商引资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再结硕果,台山市新宁体育馆工程项目近日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这一奖项代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最高水平,标志着江门在民生工程与建筑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也为区域现代建筑产业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一、国家级荣誉背后的高标准建设 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组织评选,以“设计优、质量精、管理佳、效益好、技术新”为核心标准。新宁体育馆作为台山市重点民生工程,自2012年启动建设至2014年竣工,历时两年多完成。项目总建筑面积超3.8万平方米,涵盖可容纳3000人的综合性体育馆和2万平方米人防工程,在设计阶段便融入绿色建筑理念,采用钢结构整体提升等多项行业领先技术。 二、技术创新驱动质量提升 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了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中的8大项27子项,包括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等。体育馆屋面采用空间网格结构体系,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拼装确保精度;人防工程则运用高分子防水卷材预铺反粘工艺,有效解决地下空间渗漏难题。这些创新实践使得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100%,并获评省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三、民生功能与城市发展双赢 作为台城南区核心公共设施,新宁体育馆已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20余场,日常开放惠及周边10万居民。其地下人防工程平战结合设计,战时为防空避难场所,平时作为大型停车场使用,极大缓解城区停车压力。江门市住建部门表示,该项目是落实“十四五”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其建设经验已在后续项目中推广。 四、江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江门市相继出台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政策,培育出包括新宁体育馆、江顺大桥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精品工程。统计显示,当地建筑产业产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超15万人。此次获奖进一步验证了江门在大型公建项目中的技术积累与管理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当前,江门市正以此次获奖为契机,加速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材等新兴领域。新宁体育馆的成功案例表明,通过科技创新与严格质量管控,民生工程不仅能满足功能需求,更能成为展现城市竞争力的亮丽名片。
2025-07-20
-
【江门招商】江门市标准化战略助力产业升级 46个项目获专项资助超600万元
江门市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推动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期公布的46个获资助项目累计金额逾600万元,凸显当地以标准化战略为抓手促进招商引资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此次资助覆盖多个领域,其中龙头企业主导的国家标准制定项目成为亮点,展现了政企协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一、专项资金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江门市于2018年出台的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构建了覆盖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到团体标准的阶梯式奖励体系。政策明确对主导制定不同层级标准的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资助,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保障。这种制度设计既降低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成本风险,又通过配套资金机制强化了区域协同效应。 二、重点领域项目呈现三大特征 从评审结果看,获资助项目呈现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其一,联盟标准项目占比超六成,反映中小企业通过技术联盟形式共享标准化红利的趋势;其二,化工领域企业嘉宝莉主导的儿童房内墙涂料国家标准获47万元资助,体现对健康环保产业的倾斜支持;其三,制造业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项目首次入选,标志着标准化建设从产品向管理体系延伸。 三、标准化建设与产业转型深度耦合 获资助项目集中在新能源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江门市"工业立市"战略形成呼应。以涂料行业为例,通过将环保指标纳入国家标准体系,既提升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又倒逼产业链上游20余家配套企业技术改造。标准化战略实施三年来,已带动相关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四、长效机制保障政策持续发力 江门市建立了标准化项目培育库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前期辅导提高申报质量。专项资金评审突出"技术先进性"和"市场普适性"双维度考核,对涉及公共安全、健康环保的项目提高资助权重。下一步将重点推动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建立资助资金与产业效益的挂钩机制,确保政策资源精准投放。 此次专项资助的落地,标志着江门市标准化战略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通过政策引导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为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未来将持续优化资助方式,重点支持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标准研制项目。
2025-07-20
-
江门拓展海外招商引资格局深化对欧合作
江门市组织经贸代表团赴德参加粤港联合主办的经贸合作交流会,向欧洲企业展示地区投资环境与政策,推动招商引资国际合作。活动期间签署产业服务战略协议,重点吸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投资,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深化中欧经贸纽带。 一、粤港联合搭建合作平台强化欧洲辐射 广东省商务部门联合香港贸易机构在德国慕尼黑举办年度经贸合作交流会,构建多边经贸对话机制。会议聚焦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代表在开幕致辞中强调,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将持续释放制度创新与市场开放红利,为欧洲企业创造全方位合作机遇。该活动吸引超过200家德国企业及机构代表参与,形成高效务实的产业对接平台。 二、江门市系统性展示综合投资优势 江门市代表团在交流会期间通过主题推介会、产业洽谈等多元形式,系统展示地区发展新优势:重点介绍深茂铁路、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基建进展,凸显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地位;解读省级产业转移、外资奖励等最新政策;展示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超万亩连片开发用地资源。特别强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具备大规模连片开发空间的节点城市,具备承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特条件。 三、国际合作区服务体系取得突破进展 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运营机构与德国德安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该德国专业机构将建立江门产业信息欧洲推广窗口,定期更新重点园区载体清单与项目准入标准;组织精密制造、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考察团实地对接;建立跨国技术转化服务通道。该合作聚焦新能源电池、生物科技等五大新兴产业方向,首批20个德资意向项目已进入筛选评估阶段。 四、德方专业机构赋能精准招商引资 德国合作机构作为深耕中欧产业对接的服务平台,拥有超过300家德国制造业会员网络。其将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制作多语种投资指南解析江门市专项政策,定期举办新能源产业线上说明会;根据德国"工业4.0"企业扩展需求匹配江门载体资源;搭建跨境法律咨询与人才培育平台。特别针对巴伐利亚州汽车零部件、莱茵兰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制定专项招引方案。 五、新兴产业合作契合双方发展需求 德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物制剂研发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与江门市重点发展的新型储能装备、纳米材料等产业方向高度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使江门在土地供给、产业链协作方面形成比较优势。江门市代表团在慕尼黑工博会同期活动中,重点考察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多家德企在电机电控系统、光伏新材料等方面达成技术合作意向。 六、构建常态化国际合作服务机制 江门市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强化长效服务机制:设立德语专属服务团队提供从政策咨询到落地建设的全流程支持;在德国设立离岸创新中心促进技术协同开发;建立欧洲企业数据库实施动态跟踪服务。后续将组织欧洲侨商投资考察团来访,持续扩大在新能源装备、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成果。
2025-07-20
-
【江门招商】全国首个跨境电商单一窗口驱动 江门进境快件规模持续扩张
江门依托全国首个跨境电商“单一窗口”建设,推动进境快件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提升通关效率的同时强化检疫监管,有效保障国门安全,为区域招商引资和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跨境电商“单一窗口”的先行探索与成效显现。2015年2月,江门在全国率先建成跨境电商“单一窗口”,通过整合海关、检验检疫、税务等多部门监管资源,实现企业一次性申报、数据全程共享,大幅简化通关流程。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跨境贸易的环节壁垒,为进境快件业务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自“单一窗口”运行以来,江门口岸进境快件量快速攀升,2016年监管进境快件数量和货值均实现高位倍增,标志着江门跨境电商发展进入规模化增长阶段。 二、进境快件增长的多重驱动因素。从市场需求看,随着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对海外优质商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跨境电商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带动进境快件数量持续增加。从政策环境看,国家持续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出台系列支持政策,为跨境电商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江门作为先行者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从区位优势看,江门地处珠三角,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为进境快件的集散分拨提供了支撑,进一步吸引了跨境电商企业在此布局,助力招商引资工作开展。 三、检疫监管面临的挑战与风险防控体系构建。进境快件数量激增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门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风险。2016年,江门口岸在进境快件监管中,截获多批禁止邮寄进境的动植物产品,涵盖肉类制品、高档滋补品、植物种子等多个类别,其中包括象牙制象棋等濒危物种制品及印度大麻花序植株等毒品原植物。此外,还截获咖啡果小蠹、白条天牛等检疫性有害生物,以及蜘蛛目、蜚蠊科等其他有害生物。针对这些风险,江门检验检疫部门建立了“源头管控+智能查验+快速处置”的监管体系,通过提升查验技术手段、加强风险预警分析,依法对截获物品进行处理,有效阻止了禁止进境物品对国内农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跨境电商“单一窗口”的成功运行,不仅推动了进境快件业务的繁荣,更成为江门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高效的通关服务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增强了跨境电商企业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促进了招商引资和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进境快件业务的增长带动了物流、仓储、电商服务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了跨境电商产业生态,为江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跨境电商领域的持续创新和监管能力的不断提升,江门有望在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5-07-20
-
【江门招商】依托湾区战略优势 江门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新征程
江门正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开启改革开放“二次创业”新征程。该市通过推进基础设施“软硬”联通、谋划重点合作平台、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打造优质生活圈等举措,强化招商引资,着力将自身建设成为珠江西岸新的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一、构建基础设施“双联通”网络,夯实发展支撑 在基础设施“硬联通”方面,江门积极融入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2023年,深江铁路江门段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江门与深圳核心区1小时通达;珠肇铁路江门段同步推进,未来将串联起珠三角西部重要城市节点。高快速道路建设方面,2022年中江高速扩建工程完工,江门大道南延线等项目加快实施,形成内联外通的快速路网。港口群建设上,2021年新会港完成升级改造,新增多个万吨级泊位,助力江门参与大湾区港口群协同发展。 在机制“软联通”层面,江门持续推进与珠三角城市深度一体化。2022年,江门与珠海、中山等市签订国土空间规划合作协议,实现规划衔接;2023年,推出“跨城通办”服务事项超200项,涵盖企业登记、不动产登记等领域,打破地域审批壁垒。同时,江门积极探索与港澳在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机制,2021年起与港澳环保机构开展联合监测,共同守护湾区生态环境。 二、打造重点合作平台,激活区域协同动能 江门聚焦重点合作平台建设,强化与大湾区及“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衔接。澳门与江门跨境合作实验区方面,2021年启动规划编制,2023年首批5个合作项目落地,涵盖中医药研发、跨境电商等领域,推动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于2022年启动建设,重点布局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已引入高新技术企业20余家。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平台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举办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等活动,吸引侨资侨智参与江门建设,促进文化交流与招商引资深度融合。 三、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江门以破解企业发展和群众办事难点为核心,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2021年,该市推行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将企业开工前审批时限压缩50%以上;2022年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95%以上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2023年,针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百亿级产业发展基金,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助力企业纾困发展。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江门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招商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 四、建设湾区优质生活圈,提升民生福祉 对标国际化湾区标准,江门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生态环境治理方面,2021年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铁腕治污,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经过持续治理,江门空气质量稳步改善,2023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方面,2022年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50余个;2023年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新建中小学、医院各10余所,以“绣花功夫”完善城市功能,让市民共享“二次创业”发展成果。 当前,江门正以大湾区建设为总牵引,通过系统性布局和务实举措,推动“二次创业”不断取得新成效,努力在湾区建设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2025-07-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